右江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

今年以来,百色市右江区坚持科技和改革创新驱动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推动农业由传统、粗放、低效向现代、特色、优质、高效方向转变,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生态农业中心。力争到2020年(下同),打造水果、蔬菜两大10亿元产业;粮食、家畜、家禽产业达5亿元;糖料蔗产业达4亿元;油茶产业达2.5亿元产业,渔业产业达1亿元产业。

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。稳定粮食面积,力争粮食年均产量稳定在7.05万吨以上。加大芒果中晚熟品种及中晚熟区域的种植比例;推进柑橘扩面提质工程;科学发展蕉类、火龙果、葡萄、杨梅等特色水果产业,全区(下同)水果种植面积达49万亩、总产量29万吨。巩固提升“南菜北运”基地建设,蔬菜年均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22万亩、38.6782万吨左右。稳定甘蔗种植面积,糖料蔗年产量达66万吨。打造大楞乡龙细村种桑养蚕示范基地,桑园面积突破0.5万亩。发展循环水养殖、净水渔业、休闲渔业和稻(藕)渔生态综合种养,将渔业打造成为1亿元产业,大力支持红谷、宏扬等万头猪场和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猪场稳定好产能建设,力争把家畜产业打造成为5亿元产业。不断丰富和提升“元香鸡”、“东笋鸡”等品牌鸡的生产规模和影响力,把家禽产业打造成为5亿元产业。以创建油茶“双高”示范基地为引领,推动油茶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,油茶面积达26万亩,油茶籽年产量达1.25万吨,年总产值达2.5亿元以上。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,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,产量达2800吨。

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发展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5万亩,节水农业13万亩。推广应用“微生物+”为核心、以种养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生态养殖,推进稻(藕)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,加快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认证,逐步向农村小散养殖户延伸,直至养殖户全覆盖。强化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,积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,建设右江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,推进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、肥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、燃料化“五料化”利用,以及畜禽粪便肥料化、能源化利用,畜禽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比重超过60%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%,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%,养殖用水循环、饲料利用率分别达70%、90%。

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、流通加工、交易展示、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,引进培育大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,冷链物流装备水平显著提高,果蔬、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5%、40%和45%以上。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、文化、教育、科普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,深入挖掘百色传统农业特色,充分利用百色芒果、百色山茶油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大力发展森林康养、森林人家等新兴产业,重点建设右江区澄碧湖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、六沙柑橘产业示范区休闲游等项目。

推进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。在已获得的村级、乡级、县(区)级、市级、自治区级五级示范区(园、点)的基础上,巩固完善提升设施配套水平,发展农产品加工、延长产业链,打造特色品牌,推动各级示范区升级,实现逐级提质。在建好核心区的同时,加快进度建设拓展区和辐射区,将示范区建成产业突出、要素集聚、功能完善的有机体,补齐仓储冷链物流和深加工等方面的短板,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4个,市级示范区1个,县(区)级示范区4个,乡级示范园23个,村级示范点117个。

推进农产品品牌强农。支持鼓励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,做大做强右江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、产品品牌。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富硒农业,培育一批富硒农产品品牌。强化现有农产品品牌保护,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壮族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相结合,带动农产品品牌提质升级、扩大影响力,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12个以上,培育3个自治区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

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。定期举行百色芒果全国产销对接会、对口农产品扶贫产销会、果蔬产销对接会等,组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主体交流衔接,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载体,畅通产销对接渠道。创新“互联网+”电商营销模式,推进线上线下结合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加快发展直供直销、电子商务、移动互联网营销、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,提升完善淘宝、京东特色百色馆,促进生产、经营、消费无缝链接。建立右江区芒果电商联盟,会员单位销售芒果实行统一分级、统一价格、统一公开的“三统一”制度。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,架设村级信息服务站运营中心,在行政村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(益农信息社)。打通农村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,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(益农信息社)306个以上,形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农产品供应上行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