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76万亩 占全区耕地面积54%
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悉,近年来,广西坚持按照“高起点谋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质量管护、高效益利用”的发展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。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,进一步扩大了有效灌溉、排水和机耕面积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,有力推动耕地亩均产能增加10%左右。目前,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76万亩,占全区耕地面积54%,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锚定建设目标 提升建设速度
据介绍,广西每年均提前3~4个月预下达次年建设任务至各县区,提前开展前期工作,统筹做好今后几年的建设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。2022年,项目建设进度快于全国平均进度,并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,国家下达任务240万亩,实际建成243.26万亩;2023年项目各地已完成设计,正在开展评审和施工招投标工作,预计部分地区3月可开工建设,6月底前可基本实现全部开工。
强化多元投入 突出提标升级
自治区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偏低的问题,决定从2023年起,地方财政投入每年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亩均增加200元,实现在2030年前财政投入达到亩均3000元补助标准,进一步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。并要求市县通过部门预算、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加大建设投入,如南宁市近3年平均每年安排本级财政3000万元支持农田建设;柳州市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。2022年全区统筹乡村振兴衔接、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资金约3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在加大各级财政投资的同时,多措并举鼓励、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。2022年,全区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投入30多亿元建设15万亩高标准农田,同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。
着力创新创优 打造特色亮点
按照“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”理念,融合“高标准农田+制种基地”“高标准农田+稻虾(渔)种养”“高标准农田+粮经”等“高标准农田+产业融合”建设模式,打造一批集中连片、宜机作业、节水高效、土壤肥沃、绿色生态、产业融合的“高标准农田+N”建设创新示范区。如贵港市港北区打造了广西首个3000亩“智慧农田”+“稻虾种养”示范区,亩均产虾300斤,增产富硒稻200斤,可增收1000万元,带动周边4个乡镇14个村集体发展稻虾产业1万亩,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。
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,聚焦重点区域,持续推进宜州、上思、兴业3个整县试点和5个“高标准农田+行动学习”试点,重点打造北海整市“高标准农田+”项目、南宁顶蛳山现代农业示范区,从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方面着手,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,实现项目建设提标扩面、集中连片、整体开发。
构建制度体系 强化过程管理
出台《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(2021—2030年)》,提出到2030年建成3389万亩的建设目标,规划发布时间排全国前列。制定了《广西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》《广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》《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》等系列制度文件,构建了广西智慧农田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,将农田建设、使用、管护等情况一图统管;创新推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制度,构建了农田建设专家库、参加单位评价等信息化管理平台,全方位、多维度协同推进全区农田建设规范化管理质效。
严格考核评价 压实建管责任
广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对市县党委、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、政府绩效考核、自治区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等内容,压实地方主体责任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列入自治区党委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之一,通过严格开展年度考核评价和政府督查推进,层层压实建设责任,推动项目高质量实施和建设任务落地落实。
同时,坚持“以评促建”为导向,扎实做好年度评价激励工作。通过完善评价激励办法、细化评价方案,高质量完成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激励评价。广西在农业农村部对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管理工作激励评价中排名第11位,在非粮食主产区中排第2位。每年度对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工作开展激励评价,其中,2022年自治区财政安排4000万元对综合评分排名前3位的设区市及1个提升名次最快的市、排名前10的县区给予200-500万元不等的奖励,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,调动市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,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水平不断提升。